四川文理学院实施新时代红色文化工程培养“两扎根”型高素质人才
作者:放心测系统 发表时间:2024-08-22 17:09:41 浏览次数:10
四川文理学院积极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深入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构建起学校、社会、家庭、青年学生“四元协力”,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艺术育人、活动育人“五位协同”,“智慧+”线上线下“双线融合”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积极培养扎根革命老区、扎根基层的“两扎根”型高素质人才。
构建“四元协力”全员育人体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主导作用。成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党委书记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通过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认真研究部署学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构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学院协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社会合作,形成育人合力。积极与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王坪烈士陵园等共建协同育人基地。与市教育局及其他大中小学申报获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川东北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共同研讨新时代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三是加强家校联动,通畅育人渠道。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畅通家校协同育人渠道,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讲述红色故事,鼓励家庭集体开展红色观影、红色研学、红色故事品读等活动。四是加强自我教育,发挥主体作用。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分年级确定红色文化教育重点,鼓励阅读红色文化文献,积极参加红色考察实践、红色教育基地志愿服务活动以及红色文学艺术创作、演讲竞赛活动等,撰写心得体会和考察调研报告,打造红色文化党建、团建品牌。
构建“五位协同”全过程育人体系。一是实施红色课程育人,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通过思政课、选修课等组织思政课教师讲授自编《红色巴山》《神剑·乡魂》等红色校本教材。开设红色文化思政课实践课,打造“红色文化大讲堂”“红漫巴山讲堂”等品牌学术讲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红色历史、人物深化和拓展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二是实施红色科研育人,培养学生学术素养。依托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川东北红色思政研究院等红色科研平台,开展各类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吸纳学生团队参加资料调研、收集、整理及论文撰写工作,近五年,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1000余人次,立项红色文化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近100项;三是实施红色实践育人,上好“行走的思政课”。打造“一院一品”红色育人实践品牌,组织师生深入革命根据地、将帅故里、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探访红色足迹,结合学科专业在行走中讲授思政课,引导青年学生弘扬革命传统,担当复兴使命;四是实施红色艺术育人,打造原创文艺作品。组织师生开展艺术创作,先后创作了《魂铸巴山》《赤雪同行》《忆红旗》等40多件独具特色的红色音乐舞剧、艺术实践工坊等作品;五是实施红色活动育人,创建红色文理校园。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每年组织开展红色故事讲述大赛、红色歌曲合唱大赛、红色微话剧展演活动以及承办其他相关艺术展演活动等,吸纳学生广泛参与,营造红色文理校园。
构建“双线融合”全方位育人体系。一是整合资源力量,创新红色文化育人形式。在官网、官微设置“红色文理”“文理教师讲党史”等栏目,并通过新媒体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线上微党课、微视频等优秀互联网文化作品展播。创建“巴山红”专题红色文化网站,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技术手段将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联网上线。开发设计“我的校友‘岁寒三友’”“重走红四方面军川陕革命路”等网络实践教学项目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现有网络教育资源超200GB,互动总量超过500万次;二是拓展线下阵地,丰富红色文化育人载体。优化和拓展校园红色文化育人阵地,设立美术馆、雁宁文学馆、校史陈列馆,建立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社科普及基地、四川巴文化普及基地等,定期举办红色文化艺术展演和创作普及活动,并将相关活动延伸到中小学校。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分区分块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引导广大师生传承弘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拼搏进取精神;组织青年学生参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活动,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起来,使校内校外育人资源和载体同向发力、协同育人。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